关闭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首页
首页
最新动态
专题推荐
就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动态 > 正文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同心协力促就业,访企拓岗谋新篇

来源: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张宁    时间:2025-01-17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1月6日-10日,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组建访企拓岗小分队,前往江苏省苏州市人社局及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和考察,进一步了解当地人设部门和企业用人需求,精准把握行业趋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月7日,访企拓岗小分队前往江苏省常熟市人社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走访。

在常熟市人社局,他们了解到常熟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岗位需求及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资助对象等情况。常熟市共1381家企业,用人需求新增三到四万,本科人才需求占比20%,将近一万人。主要岗位涉及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电池、机械制造及纺织服装。当地人社部门非常欢迎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够前来常熟实习和工作。

在苏州昌恒精密金属压铸有限公司,他们对企业的生产车间、各个生产区域及流水线进行参观,该企业集OEM铝合金压铸制造和精加工为一体,已配备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配套各吨位东芝压铸机,自动化压铸和CNC单元等设备,先进设备以满足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远需求。随后,他们同在改企业内实习的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了实习生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情况,鼓励实习生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以致用。企业走访,除了做好已就业学生的稳岗工作,更是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不断加深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1月8日,访企拓岗小分队来到苏州市吴江区人社局及相关企业走访调研,进一步加强校企间人才培养和引进。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装备制造领域,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等数字化装备领域。座谈中了解到公司岗位类型包括销售类、项目类、工程类及职能类,其中工程类主要面向机械、电气、自动化、机械电子及汽车服务等相关专业进行招聘。公司负责人表示期待新的一年里,能够到兰州进校做招聘宣讲,欢迎优秀的兰科学子能够加入公司,为公司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小分队成员们对工作区域的变压器实验设备及区域进行了参观,并了解了该公司的发展历程。该公司为国变压器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以变压器、成套电器设备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和变压器及电器设备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公司具备10kV~500kV、50~1000000kVA的十大系列三百多个品种的变压器产品。座谈中,小分队向公司领导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等,也提到了学校的省级一流专业等方面的相关优势,共同探讨了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转变方面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并听取了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指导性建议。

1月9日,访企拓岗小分队来到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苏力德尔电子信息技术公司,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需求。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成员们观看了宣传视频,了解了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引进政策。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首次到企业就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且缴费满6个月的,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1000元/月标准发放综合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在享受补贴政策期间购买市区普通商品房的,可延长补贴期,最长不超过两年。人在好的才引进政策推动下,全力保障毕业生积极就业创业。

江苏力德尔电子信息技术公司主要从事3C类电子产品客户定制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相关技术研发制造,主要服务于华为、苹果等国内外客户。座谈中,校企双方就毕业生实习就业、游学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学校选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对企业实践感兴趣的学生参加游学项目。学生在企业期间将深入各个部门进行实地参观和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予以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也将更好的游学体验发挥到实处,实现校企互惠双赢,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月10日,访企拓岗小分队来到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以光纤通信起家,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争当“双碳”超长赛道主力军,在通信、电力、海洋、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处于深耕模式。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到企业对智能装备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期望,希望能够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在智能装备领域共同合作培养人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通过此次苏州访企拓岗,从实地调研到深入座谈,从参观一线生产车间到观看展示播放的宣传片,不仅搭建了人才供需的桥梁,也为毕业生挖掘了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和机会,以访企拓岗为契机,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拓宽合作形式,提高合作实效,加强供需对接,全力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审核 / 潘强玉